生活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中,无论是上厕所、还是做飞机、坐电梯等,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每天要面对无数广告的轰炸,随之而来的是广告的作用也在明显降低。
因此很多公司已经在逐步减少广告的投放量,甚至有些公司,干脆不投放广告,将投放广告的费用来贴补用户。毕竟,很多时候,大家已经达成共识,在投放的广告中,可能有80%的广告是被浪费的。
但同时,我们又经常听到一些诸如小米、韩都衣舍等这样的公司到处宣称:我们公司打造的是爆品,产品为王,所以我们不投放广告,奇怪的是,我们现在却也开始看到了这些公司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都开始大面积的投放广告。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今天广告的作用已经在明显降低的时候,为什么有很多公司依然就像吃药了一般,停不下来呢?依然选择大面积多渠道的投放广告呢?
的确,我们走在大街上,我们依然能随处看到小米、可口可乐等各种品牌公司的不间断的广告,而显然,他们这样做显然是有好处的。
那么这样做的好处都有哪些呢?
-
提醒用户,增加熟悉感,让用户看得见,想得起;
-
教育可能刚刚进入市场的新用户,随着时间推进,用户也在成长;
-
通过广告不断深化品牌定位;
-
保护品牌,建立护城河,让竞争对手无法轻易进行攻击。
一、提醒用户
用户是善于忘记的,尤其是今天品牌如此之多,用户更加容易忘记一个品牌。因此,无数大品牌,今天都在不断提醒用户消费,不断的增加用户看到的频次,哪怕这样的广告无法直接带来销量,但这种提醒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消费频次较高的一些行业品牌,更是乐此不疲。
可口可乐一直都保持一定的广告投放比例,就是用于提醒用户,刺激用户消费,让用户“看得见、想得起、买得到”。
同样,我们熟悉的品牌杜蕾斯更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传播,创意十足,也容易引发人的联想,这样的品牌,已经深入人心。
有心理学实验证明,当一件事物出现的频次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就会对这个事物产生熟悉感并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喜好,毕竟人们更喜欢熟悉的事物而非陌生的事物,就好比你喜欢与熟人吃饭而不喜欢跟陌生人吃饭一样。
在营销中,用户也更倾向于喜欢熟悉的概念和名字,而新概念和新名字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也阻力更大。
二、教育新用户
教育市场是我们常说的一个词,即使没有做到市场营销的人也能说出这句话,而其实很多品牌公司投放广告的目的还有,教育新用户,教育年轻用户,毕竟随着时间的推进,用户也在成长。
比如:很多运动品牌就在不断推出新广告,教育新用户,获得新用户的认知,这就是所谓的“从小培养”。
比如:前几年的李宁,在遭遇亏损时,为了能得到90后的青睐,情急之下,甚至是直接喊出了90后李宁。
三、通过广告不断深化品牌定位
并不是所有的广告只要有投放就一定能产生效果,很多品牌拥有无数粉丝、拥有很好的知名度,但是却不一定有销量。
比如: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公司,做了大量活动及广告,但效果却越来越差,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公司在推广过程中,没有不断深化品牌定位,甚至最终失去了自己的原有定位。
有一个洗发水品牌叫“奥妮”,它早期定位强调黑发作用的,后来它请了广告公司,做了市场调查,认为消费者最希望头发飘逸,于是改变策略,花重金打造“爽洁自然”飞瀑流泄的品牌形象。很快,“奥妮”在市场上消失了。
而比较成功的,比如沃尔沃,数十年如一日的强调并不断深化“安全”这一定位,或许看了广告用户不会马上就下单消费,但是有一天当人们想要买一款“安全”的汽车时,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沃尔沃。
四、保护品牌
做为领导品牌或者知名品牌,大量的投放广告除了之前我们所说的作用外,还有一层作用是—保护品牌,建立护城河,释放信号,暗示用户自己很强大。
这就是为什么央视广告或者机场户外广告很贵,却依然有公司投放,其中的作用就是释放强信号,让用户感知品牌的强大,既然能投放机场户外广告,这可能是世界500强吧。
在同一品类中,比如市场老大一年销售额1000万,假如它拿出10%的广告费就是100万元,而如果是市场份额较小的公司,如果它一年的销售额是500万,那么同样拿出100万元的广告费,它就需要拿出总销售额的20%。
而现实世界中,很多品类中,大多数排名靠后的公司的销售额远远达不到市场老大的一半。
这样算下来我们就比较清楚了,市场老大只要拿出销售额的一部分就足以大面积投放广告并发挥自己的优势了,而排名靠后的公司则往往难以跟进市场老大的投放策略。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见到一些品牌公司或品类中的老大,在广告效果日趋下降的情况下,为什么依然能在大街小巷到处见到它们的广告了。